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劇場生存者手冊:林子恆(演員)

 ┎━━━━━━━━━━━━━━━━━━┒

⛟ 𓏧𓏧𓏧𓏧 劇場生存者手冊:林子恆 𓏧𓏧𓏧𓏧⛟
┖━━━━━━━━━━━━━━━━━━┚
「如何在這個行業的不穩定中讓自己穩定的經營某個收入,讓它提供你從事這份工作的安全感,或者說底氣。令你在某些需求浮現的時刻,能說服自己放下,而非全然地緊抓或奉獻。這跟藝術信仰無關,而是回歸人的狀態,並試圖去關照它。」—— 林子恆
#劇場生存者手冊 系列文章,由 #慢島劇團 邀請劇場編劇、製作、導演綜合身分的 #陳雅柔,對劇場人進行專題訪問,深入討論劇場工作者在經濟壓力下 #如何平衡現實與夢想。藉由分享生存之道和面對困境的經驗,提供年輕劇場工作者實用建議。
(( 系列專題文會在慢島劇團臉書以及部落格發布,也可以在牯嶺街小劇場社群媒體、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嚷嚷社等平台看到喔!))
⌑ ⌑ ⌑ —— ⌑ ⌑ ⌑ —— ⌑ ⌑ ⌑ —— ⌑ ⌑ ⌑
┎━━━━━━━━━━┒
⛟ 林子恆の個人小檔案 ⛟
┖━━━━━━━━━━┚
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實踐藝術碩士,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以演員及表演教師身份於台灣劇場藝術深耕多年。其表演風格深受菲利普・薩睿立教授(Phillip B. Zarrilli)所倡之身心合一表演方法影響,同時結合希臘阿提斯劇院的The Return of Dionysus訓練系統。喜愛與多方團隊合作演出,作品內容多樣,涵蓋戲劇、舞蹈、歌唱等不同領域。期許自身以表演者作為載體,持續探究劇場藝術與現代社會對話的可能性。
近年演出作品:
四把椅子劇團《太陽》、《春眠》、《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同黨劇團《父親母親》、《灰男孩》、《平常心》;果陀劇場《解憂雜貨店》;故事工廠《他們等待的那位果陀》、《七十三變》、《明晚,空中見》;國家兩廳院《葉瑪》《酒神的女信徒》;衛武營《魂顛記 — 臺灣在地魔幻事件》等。
▍二十多歲到現在的生涯狀況
我從臺大戲劇系畢業後,就到當時行政院文建會下的宜蘭傳藝中心擔任行政研究單位助理,這份工作持續了四年。
一退伍就去找正職工作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存錢出國唸書,可以進一步規劃自己出國念書的計畫,而且老家也在宜蘭;另一方面當時有個觀念,覺得自己要先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收入才可以踏進社會。某種程度也是想對家人證明自己吧,「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那種想法。
但工作幾年之後發現其實我並沒有很積極的在準備出國的事情,可能在那樣安逸的環境之中,雖然收入穩定,反而讓人很難好好按部就班去準備踏入下一個階段。我記得當時回臺大看姚坤君老師,還被老師嗆說「再不出去就來不及了!」。
加上剛好也工作了幾年,感覺到了新的階段 —— 要不就是習慣它,要不就是要尋覓新的環境。於是我選擇了離職,後來又花兩年的時間準備,在28歲時申請上英國的學校。出國念書的錢來自當時申請教育部的留學貸款,再加上家裡的經濟支援,兩年後在30歲那年拿到MFA學位回到台灣,算一算大概花了220萬元台幣吧,但已經比現在的物價便宜很多了。以現在的物價水準來看,這個金額可能頂多很節省的撐一年半。
回台灣之後我才慢慢步入以劇場為重心的生活狀態。一開始是邊接表演的案子、邊在高職兼表演課並擔任行政正職工作,大概又這樣過了快一整年的時間。後來遭逢父親因病過世,那個時期讓我認真思索自己真正想要進行的事情是什麼,才決定轉換狀態,開始專心以演員身份接案。那是在我快要31歲的時候。就這樣到了今年44歲,當中我每一年的生活大概就是在接案表演、教學工作中循環。這當中我接案的量和費用也就隨著時間、資歷慢慢的累積中。
2021-2022年Covid-19疫情期間,我更明確地去意識到 #演員其實是很被動的。我開始思考,當自己還想繼續點燃從事表演工作的柴火時,只能等待他人來供給我新的刺激或內容、可能性嗎?還是我要開始有能力去整理自己,化被動為主動去成為可以帶領自己的人呢?當時的結論是,我是應該要有能力可以生成、足以帶領自己繼續看、探索的。
2023年我給了自己半年的時間,回到英國待了半年,就是看書、看戲、生活。覺得自己需要去觀摩不同國家的劇場現況,去重新理解這件事,帶一些新的想像回來跟熟悉或未來可能合作的創作者工作。到2024年3月我又繼續回到原先的工作狀態,表演接案以及教學。
▍一個月的開銷包括哪些?如何生存呢?
我一直都是和家人同住,所以沒有房租壓力。每個月的開銷包括生活上的食衣住行、餐費和交通費,這些工作成本、旅行和社交的費用;加上學貸和第一輛車的車貸繳完之後,我也開始付孝親費,雖然不多但也是每個月的固定支出。
以收入來說可能平均每個月有收入五萬元以上會是比較理想的。
▍是否有其他副業或經濟來源呢?
確實是需要兩個以上的經濟來源,我除了表演的接案工作以外,也從事戲劇教學,包括在臺大戲劇系擔任兼任講師,也會有合作夥伴邀請開課和安排課程。
▍以接案工作者的狀態,一年大概接幾個案子可以平衡收支呢?
因為演出檔期出來的時間點會比較早,我會第一時間去安排表演工作的檔期,再去安排教學工作的時間。以時間分配來看,有時接案和教學工作在我某個工作期間的比例會是八比二,有時是二比八,會隨著每個專案發生的時間而定,很少是相等的狀態。
雖然沒有精算,如果去衡量各種條件,只算演出的話一年大概平均是五到六檔,包括新舊製作。我認識很多朋友接案量是超過我很多的,他們相對我是更只專注在表演工作的。我發現他們的案量可能八、九檔,甚至到十齣戲以上。
▍是否有過轉行的念頭?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況?
我記得在英國研究所畢業前夕,有一個較資深的同儕建議我:「踏入這個行業的頭8-10年要什麼案子都接,重點是累積自己的作品,盡可能在各種工作機會中讓別人認識自己」。他認為過了8-10年之後,你才會有一個脈絡、線索知道自己是不是希望繼續下去。這個建議我一直放在心上。
我自己大概是 #五年一關 的在捕捉自己的工作內容是怎樣的模樣,對於已建立的工作關係、人脈等等,它們實際上可以提供我這個「人」什麼。感受上大概每五年會感覺到某種重複性被建立起來,所以大概是這樣的頻率。
「重複性」這件事會讓我感受到非常多壓力和恐懼。像當初在公務機關工作幾年之後,你就會可以知道繼續下去會遇到什麼。而我原本以為接全職演員可以理所當然的跳脫某種重複性的困境,照理說應該會一直遇到不同的工作內容、夥伴;但可能我對能遇到的創作者廣度還沒有打開,也或許因為臺灣藝文產業需要的表演者的面貌和脈絡尚未出現更多新的可能性,種種原因確實會很容易進入某種循環。
所以「害怕重複」比較會是我考慮轉行的最大原因,我害怕自己因此 #對表演這件事失去感覺。這種來自慣常的壓力就像是一個水杯,它隨著工作、時間越倒越滿,表面張力越來越大。但不同於清空壓力水杯的思考,我備受眷顧的地方可能是每隔幾年我都可以遇到不同契機,讓水杯的尺寸變大,可能因此目前還沒有面臨一個必須選擇改變跑道的轉折。
從2011年開始接案,到2015-16年我開始無法停止去反思「重複性」這件事,說實在那時候滿困擾的,在想自己要大破大立的做什麼嗎?但是自己又沒有頭緒怎麼改變。我在2016年遇見了希臘導演特爾佐布勒斯(Theodoros ​ Terzopoulos)和表演訓練,因緣際會下我覺得那幫助我 #把杯子變大了。我可以從看似沒有探索可能性的事情當中,有能力去 #找到別種觀看的方式、挖掘出別的樂趣和自己可以努力的空間,就覺得好像還可以繼續,因為變有趣了。我找到別種方式去使用自己這個表演者,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
另外也有想過、但從來沒有深入研究過的行業,我很嚮往可以專心只做一件事的工作。一個是當鐘錶維修師傅,可以專心做一件事、某一項工藝,不一定要密集的和他人接觸;或是也想當不太需要遇到人的圖書館員。
其實表演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需要專注的工作,也像是某種工藝,只是演員是一個需要大量處理與面對和他人溝通的職業,甚至這個溝通正是演員的專業。所以當我看向其他選擇的時候,前面提到那種安安靜靜、一生懸命,卻不用花心力與他人交流的工作狀態很吸引我。
▍你覺得至今還未離開劇場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劇場裡能感受到的歸屬感,那種在團體裡面大家齊心協力的歸屬感,以及表演的時候所帶來的自由。這兩件事情是我自己個人的生活中比較沒有那麼明顯感受和捕捉到的,劇場這個空間給了我很多。
當然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從我年輕的時候到現在,劇場都像是一扇窗一樣,持續協助我去看見這個世界很多不同的面向。它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通道,對於我的生活、對於我自己個人的理解、對於我如何面對世界、對於很多未知的事物等等,都透過劇場帶給我某種程度的認知。這些可能是我為什麼到現在還是願意一直做劇場的原因吧。
▍如果你可以重新選擇,是否還是會選擇成為劇場工作者?
我心裡確實是有一塊會去想,如果我從事其他職業的話,我的人生會是怎麼樣?這個想法是存在的。但若作為我自己走到現在,去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還是覺得很大的機率會做一樣的選擇。
▍如果回到剛進劇場工作之際,你會多做什麼其他準備嗎?
我非常懊悔沒有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就開始投資理財。這跟後面想給剛入行的朋友的建議這題有關係。
另外可能就是想讓自己擁有其他領域的能力,好好去修技術課或其他劇場中的職位之類的。我必須說對表演教學這件事其實我是邊走邊學的,但後來我覺得只擁有單一技能其實對劇場接案來說風險是比較高的,如果當初讓自己可以有其他在劇場接案的可能會比較保險。
▍ 你有什麼建議要給正要開始劇場接案工作的朋友?
我的建議就是儘早開始理財,不管是投資或是任何形式,當你知道自己正要進入一個收入金流不穩定的行業。2013-14年的時候其實就有劇場朋友在提美股投資的事情,但我當時沒有興趣。我自己是2017年左右才開始認真意識到退休金、養老金怎麼規劃是重要的,而那時候我已經跨越35歲,方才開始學習和進行投資理財。
這件事情很有趣,大學剛畢業有正職工作的時候,就算沒興趣,我也會去閱讀理財雜誌之類的資訊,但是離開正職工作之後我就開始沒辦法去想。到某一刻我開始覺得接案狀態穩定下來之後,才回頭思索這些事情,而這些資訊其實不會有人主動提供給我。
隨著時間和工作經驗,我更明白劇場這個行業的不穩定,所以才覺得我們需要及早更有計畫的去進行投資理財這件事。越早開始的話,你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 —— 時間,就算是很保守的投資。
如何在這個行業的不穩定中讓自己穩定的經營某個收入,讓它提供你從事這份工作的安全感,或者說底氣。令你在某些需求浮現的時刻,能說服自己放下,而非全然地緊抓或奉獻。這跟藝術信仰無關,而是回歸人的狀態,並試圖去關照它。像我2023年去英國那半年,其實是提前先解掉一些存股才有辦法成行。就算不是為了退休,你都可以為了你人生中的某個計畫去進行,無論是單純的儲蓄或投資。
對我來說,最脆弱的時候常常是工作上受到振盪的時刻,那種時刻最考驗一個人有沒有信心繼續從事這個行業。從事劇場的技術、能力和人脈關係的養成,皆與個人相關,都需要時間成本的。而這個時間成本很容易被一時半刻生活能力或經濟上的遭遇撼動,而讓人直接考慮要不要繼續。這種時候你要有底氣、比氣長,以經濟為後盾, #給自己時間去累積到你長出自己的東西
𓏧𓏧𓏧𓏧𓏧 ⛟
透過累積生活的資本,讓自己有底氣去面對生活的變動、甚至是讓自己擁有一段放空的時期,是好務實也好真誠的建議。謝謝子恆以自身的經驗提醒我們。
我們會持續曝光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對劇場與生活的 #真情告白,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創作者們互相加油打氣;或是echo你覺得最有感的部分吧 ♡
(林子恆照片攝影:秦大悲)
(感謝 #國藝會 贊助環境平台方案)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