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劇場生存者手冊:林欣怡 (導演|製作人|編劇|策展|演員)

 ┎━━━━━━━━━━━━━━━━━━┒

⛟ 𓏧𓏧𓏧


𓏧 劇場生存者手冊:林欣怡 𓏧𓏧𓏧𓏧⛟
┖━━━━━━━━━━━━━━━━━━┚
「對於自己還在尋找的方向或者想要生活的狀態不要太心急,不要太急著要『夠格』成為怎樣的人。不然那個對於人脈、專業經驗種種的不安全感會讓人非常焦慮,要鼓勵自己多一點耐心。」—— 林欣怡
#劇場生存者手冊 系列文章,由 #慢島劇團 邀請劇場編劇、製作、導演綜合身分的 #陳雅柔,對劇場人進行專題訪問,深入討論劇場工作者在經濟壓力下 #如何平衡現實與夢想。藉由分享生存之道和面對困境的經驗,提供年輕劇場工作者實用建議。
(( 系列專題文會在慢島劇團臉書以及部落格發布,也可以在牯嶺街小劇場社群媒體、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嚷嚷社等平台看到喔!))
⌑ ⌑ ⌑ —— ⌑ ⌑ ⌑ —— ⌑ ⌑ ⌑ —— ⌑ ⌑ ⌑
┎━━━━━━━━━━┒
⛟ 林欣怡の個人小檔案 ⛟
┖━━━━━━━━━━┚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畢業,後於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取得劇場導演創作碩士。以編導、製作與演出等多重身份優游劇場的多方位創作者。創作關懷及合作群體橫跨幼兒與成人,劇場製作則是她實踐創作生產的場域。自2004年起持續參與海筆子帳篷戲劇行動策劃與演出。2012年成立學齡前幼兒劇團「 @不想睡遊戲社」,擔任主要編導。
▍二十多歲到現在的生涯狀況
我大學時期就已經因為社團接觸過劇場,2001年從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畢業之後,總覺得還是少了什麼東西,就決定去倫敦唸導演相關科系。2004年回國之後透過媽媽介紹,進了一家監控系統公司做企劃人員幾個月後,覺得對媽媽有了個交代,就藉著都柏林藝穗節的演出機會,趁機從上班族身份逃跑了。
回來之後學姐許雅紅問我要不要去 #海筆子帳篷劇《台灣浮士德》幫忙,其實那時候完全還不認識其他人,但從那次演出之後,跟海筆子的密切關係就一直持續到現在。遇見海筆子應該也算是我人生滿重要的轉折,好像進入了另外一個生命狀態,和預想中其他可能會走的路不太一樣。
2005年到2008年左右,一邊繼續摸索和認識海筆子,一邊陸續在女節發表創作作品。這段時間我做了非常多不同劇場相關的口譯工作,包括應用劇場、社區劇場的工作坊等等,像是免費上了各式各樣的工作坊,也在之中摸索什麼是我自己想要或適合的。
同段時期我也在幼稚園教英文,因為我很喜歡和小孩相處,是當時我滿穩定而快樂的兼職收入。也有做過卡通的字幕翻譯,如果翻到自己喜歡的動畫會覺得很有趣,滿開心的。2010年左右有在中正高中語言資優班、聖母護專教過戲劇課等等。
2010年底跟 #慢島劇團 合作《月孃》演出,是我第一次正式做「製作人」這個職稱的工作,但因為編制不大且在非制式劇場演出,其實也是什麼都會參與到一點。後來也開始以製作人身份和其他單位、劇團合作。2012年和我大姐合作成立劇團「不想睡遊戲社」,專門做適合學齡前兒童參與的戲劇及活動,大約每兩年會推出一個新製作;2014年到2017年擔任臺北藝穗節的策展人。
到現在就是都以海筆子、不想睡遊戲社為主軸,其他不定時的接案工作到現在。除了這兩個團體,以及近年因《明白歌》這個製作合作密切的再拒劇團之外,我好像沒有特別和什麼團體發展很長的關係。但在二十幾歲階段,因女節認識如藍貝芝、洪珮菁、王珂瑤等劇場好友們的緣分很長,有機會在不同時期或鬆或近的完成一些事情。
有一段時間我對於所謂的「劇場專業」感到困擾:「我自己應該要屬於什麼劇場專業嗎?」並且覺得這個思考跟自己參與帳篷劇有滿大的關係。在海筆子體驗到的業餘且珍貴的價值觀,有一陣子讓我和其他單位工作的時候會有點拉扯。現在看起來它滿大程度的影響了我自己的創作、製作,以及和他人合作時建立關係的觀念,會希望 #在不同位置都可以是對等的關係
▍一個月的開銷包括哪些?如何生存呢?
目前除了日常支出之外,還有和家人分擔房貸和家用費,一個月的開銷大概三萬多元。
▍是否有其他副業或經濟來源呢?
劇場工作之外,我沒有固定的副業或投資收入,多是一些不定時的工作,比如說前面提到的英文口譯、字幕翻譯、戲劇教學,也會寫影片的劇本等等。
一直以來我也會接一些有趣但和劇場、藝術完全無關的打工,像最近我在幫賣酒的朋友在酒展打工,可以接觸到平常不會有機會碰到的人,讓生活變有趣。我也滿喜歡做高重複性的工作,比如說縫東西、農產品分類包裝之類的,一方面沒有負擔,可以讓腦袋放空;同時自我挑戰手工技術和速度。其實只要有趣,我滿樂於和別人交換時間的,有時候純幫忙不收錢也可以。
目前的接案工作型態可以創造和很多不同的團體、個人接觸的機會,這些有趣的岔路和相遇讓我覺得還不錯,好像自己比較適合這種人生。
▍以接案工作者的狀態,一年大概接幾個案子可以平衡收支呢?
我一年大概需要5個以上的製作計畫互相搭配,在收入上比較能平衡。
▍是否有過轉行的念頭?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況?
有,但比較是閃過腦中的想法,我沒有過那種強大到讓我要馬上轉身離開去做跟劇場無關的工作的狀態。倦怠的時候確實會出現轉行的念頭,像是擔任製作人的時候,經常要負擔眾多製作中瑣碎的業務與情緒勞動;經濟狀況也是一個一直存在的慢性壓力,但我一直都清楚這是一個選擇,我也同時因為這個選擇生活得滿快樂的。
我有考慮過的選項包括服務業、餐飲業,可以觀察到很多人;或當國小老師,因為可以跨學科教學,不一定只教表演藝術;或我覺得自己也滿適合當偏鄉的公車司機。這些想像都沒有去執行,總之我滿確定自己想過的是比較不重複的生活。
▍你覺得至今還未離開劇場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可能自己在劇場做的事情本來就已經滿斜槓了,所以總是會出現下一個有趣的事情去做。可能因為我的劇場接案包括作為創作者和製作人,可以主動發起自己有興趣的計畫、尋找可能合作的對象來聊聊,而且總是會有什麼事情讓我覺得很有趣、想要發展,這讓我很有動力。如果劇場純粹是我的勞動付出的話,比如說要當某個劇團的團員或駐團經理那樣的形式,我可能沒有辦法。
▍如果你可以重新選擇,是否還是會選擇成為劇場工作者?
如果回到那個時間,我一定會啊,因為我滿確定那就是當時唯一想做的事。而且到目前我沒有對自己做過的事情有什麼後悔,可能會覺得在哪個階段可以做更好吧,但並不會有早知如此何必入行的想法。
▍如果回到剛進劇場工作之際,你會多做什麼其他準備嗎?
我覺得當時大學畢業之後,出國念導演已經是那個階段可以做的準備了。而且我也一直不是什麼計畫型性格的人,不會去想自己一定要在什麼時候成為怎樣的人。當時只有模糊的想要儘可能的在三十幾歲之前多接觸不同劇場領域的人,有這樣的心情。其實那時候也不知道三十幾歲是什麼意思,但就是給自己設一個時間點,可以回頭確認是不是還確信要繼續走這條路。這個念頭也默默地讓我自己在生活中有機會逐步累積。再來一次我覺得自己可能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
▍ 你有什麼建議要給正要開始劇場接案工作的朋友?
就個人對劇場的態度,以及如何累積自己的專業和技藝而言,我近期會給比較年輕的夥伴的建議都是「對自己有點耐心」,對於自己還在尋找的方向或者想要生活的狀態不要太心急,不要太急著要「夠格」成為怎樣的人。不然那個對於人脈、專業經驗種種的不安全感會讓人非常焦慮,要鼓勵自己多一點耐心。
但就接案工作者「如何生存」這個主題而言,我會覺得是要 #找到可以一起合作的人吧。因為其實支持我可以做劇場這麼久的原因,很大一部份和我在過程中遇到的夥伴很有關係。
𓏧𓏧𓏧𓏧𓏧 ⛟
能遇到合適的夥伴,或許是不論從事任何行業都最珍貴的寶物吧!而能找到讓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像是為自己的生涯不斷添加柴薪,持續點亮自己的生活。謝謝欣怡的分享!
我們會持續曝光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對劇場與生活的 #真情告白,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創作者們互相加油打氣;或是echo你覺得最有感的部分吧 ♡
(感謝 #國藝會 贊助環境平台方案)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