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劇場生存者手冊:賴玟君 (娩娩團長|演員)

 

┎━━━━━━━━━━━━━━━━━━┒

⛟ 𓏧𓏧𓏧𓏧 劇場生存者手冊:賴玟君 𓏧𓏧𓏧𓏧⛟
┖━━━━━━━━━━━━━━━━━━┚ 採訪:陳雅柔 編排:羅靖茹 ~慢島劇團~
「好像因為念了戲劇系,讓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人是什麼樣子」—— 賴玟君
#劇場生存者手冊 系列文章,由 #慢島劇團 邀請劇場編劇、製作、導演綜合身分的 #陳雅柔,對劇場人進行專題訪問,深入討論劇場工作者在經濟壓力下 #如何平衡現實與夢想。藉由分享生存之道和面對困境的經驗,提供年輕劇場工作者實用建議。
(( 系列專題文會在慢島劇團臉書以及部落格發布,也可以在牯嶺街小劇場社群媒體、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嚷嚷社等平台看到喔!))
⌑ ⌑ ⌑ —— ⌑ ⌑ ⌑ —— ⌑ ⌑ ⌑ —— ⌑ ⌑ ⌑
┎━━━━━━━━━━┒
⛟ 賴玟君の個人小檔案 ⛟
┖━━━━━━━━━━┚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
2014 年創立劇團「 娩娩工作室
2019創立『 #我們的六堂課』開啟表演教學
現為演員、表演老師以及芳療、催眠療癒師
常與國際交流團隊合作,參與臺灣首次法國秋天藝術節、德國柏林雷寧廣場劇院「FIND新戲劇藝術節」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Re.親愛的人生》;四度與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法國埃梅劇團共同合作《沃伊采克》、《侯貝多如戈》、《愛情剖面》、《騷動之川》受邀至法國馬賽、普羅旺斯、中國北京、澳門演出;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共製《人性交易所》;香港非常林奕華合作《機場無真愛》巡迴香港、上海、台北等等。
▍二十多歲到現在的生涯狀況
大學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修表演。剛畢業那陣子因為沒有戲接,就用當時政府的22K方案進公司上班,當時非常的不適應,於是想透過考研究所來逃離公司;同時一直參加演員徵選。直到2011年徵選到法國埃梅劇團和身體氣象館合作的《沃伊采克》,才算開始演員接案的生涯。
一開始的時候一年可能接13-14齣戲,其中有些是拿很少費用或甚至沒有錢的案子。後來開始去打工賣飾品,會在圓山花博、西門町、華山文創園區之類的地方擺攤。
2014年我和林唐聿正式登記成立了劇團「 #娩娩工作室」,開始擁有「 #團長」這個身份。當初創團的經營目標並不是為了營利,加上某一次製作劇團賠了二十多萬,劇團初營運至今其實都沒有餘裕來支付專職行政職位的薪水,就算我自己在娩娩的製作裡有擔任演員也不會拿錢。這個狀況持續到最近三四年才有辦法從劇團製作裡頭支付我自己的演出費,不過目前行政職還是沒有支薪的。接著我就去念了研究所,同時繼續演員接案以及娩娩工作室的團長工作到現在。
▍一個月的開銷包括哪些?如何生存呢?
其實我沒有很認真算也沒有記帳的習慣,但生活開銷再加上房租,應該每個月的開支至少需要二到三萬元左右。
▍是否有其他副業或經濟來源呢?
我有一個芳療品牌叫「 #迷走麇麇」。緣起是因為要療癒演員工作的自己,平衡生活與演出,所以一直有在接觸精油;而真正開啟課程學習是因為演員李曼介紹,於是我開始對芳療領域產生興趣。2020年我先去上了NAHA國際芳療證照課程,到2021年遇到疫情,演出將近停擺,也在那時創了「迷走麇麇」,經營個案諮詢、香氛蠟燭、精油噴霧等產品。
也因為因緣際會在演出中接觸到催眠,進而去上了催眠相關課程,拿到NGH催眠執照,現在也時不時會接催眠個案。
另外有一個滿重要的副業是2019年我開始自己 #開表演課,學員大部分是二十多歲的非科班生,最近也受單位委託去帶樂齡學員的表演課。
▍以接案工作者的狀態,一年大概接幾個案子可以平衡收支呢?
有點難算,而且我現在也不會這樣想。現在會想除了娩娩工作室自己的製作之外,一年可不可以接到一個我自己會開心、覺得很棒的戲,如果有兩個以上就會覺得那一年很幸福。幸運的是我常參與可以巡迴或加演的製作,在作為演員上可以擁有持續曝光的機會,但也會覺得因為很多演出現在不太辦公開徵選,也許這對新進演員比較困難。
▍是否有過轉行的念頭?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況?
可能每三、五年會動這個念頭,包括前面提到會去經營副業,也跟這個思考有關。
想轉行大概就是會在收入很少的時候。像我有印象剛入行接很多戲的時候,有一檔戲巡演了十二場,包括排練、演出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但演出費只有一萬塊,記得那時候為了繳房租很煩惱、不知道怎麼辦,像那種時候就會想要轉行。
另一方面覺得大家的報酬真的沒有很公開,可能這幾年像技術人員的工時、工資會可以很清楚的計算,但感覺 #演員的工時很難被討論到#排練費也沒辦法很穩定;但相對的因為我自己有經營劇團,也明白經費就是很少,這件事很不容易。我想的轉行也包括要不要專心經營劇團就好,但目前也還不知道到底怎麼把這些事情達到一個完整的平衡。
▍你覺得至今還未離開劇場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一部份是因為還是有一群夥伴可以一起做戲、一起愉快的進劇場,這是滿大的原因。以及在表演工作經營角色的時候,我總是可以得到新東西,這是很充實並且重要的感受。
另外我開了表演課之後,讓我覺得自己現在從事的劇場工作更有意義。在演出機會變少的情況下,如果可以把我對劇場、表演的想法傳達給更多學員,不一定要自己上台演出,這讓我得到滿足。看到學員們對劇本與角色的分析、看待劇場的視野更深入、更前進,這件事也讓我很有成就感。
但我不知道怎麼界定,持續演戲就算沒有離開嗎?還是有劇場相關的工作就不算離開呢?因為我自己的身份滿多元的,應該都不算有離開吧。
▍如果你可以重新選擇,是否還是會選擇成為劇場工作者?
會,我覺得劇場幫了我很大的忙。
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考古學家,當時很喜歡古文明的東西。或是去當新聞主播,甚至在考北藝大之前,其實我也報考了政大新聞系。
但如果現在再選擇一次,我也還是會去念戲劇系。因為好像因為念了戲劇系,讓我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人是什麼樣子,我會更知道不要習慣性的把自己藏起來或放大,可以找到平衡的狀態。我覺得平衡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世界上有太多很快的變化,但那些變化不一定是我們要去隨之起舞的。
▍如果回到剛進劇場工作之際,你會多做什麼其他準備嗎?
作為演員會覺得應該要先多看很多演出,去了解正在製作演出的人、劇團在做什麼,以及整個市場的脈絡。因為你原本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當下盛行的,所以一定要看夠多戲,才有辦法知道自己可能會喜歡、想接觸的類型,或者去了解即將面對的劇團、工作會是什麼。
以及要更積極去創作吧。剛畢業的時候我其實沒有想很多,當時誤打誤撞的加入女書公休劇場的集體創作計畫,真的做了之後,慢慢才發現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很多人可能都想要成為演員,並且以導演作為主要創作者的演出很常見,因此演員會常常處在被動的角色。但 #演員也應該要是一個創作者、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會很可惜。當時並不是有目的性的加入這個計畫,但因為它而開始有了這些啟發。現在是短影音、自媒體的世代,演員們更有空間去發展自己的創作。
以及要生活得健康一點吧,不管是身體或者心理上的。
▍ 你有什麼建議要給正要開始劇場接案工作的朋友?
接著健康的話題講,其實現在看到的學生們好像都滿健康的,感覺沒有像以前的世代那樣被荼毒。比較會有意識的照顧自己,也比較有自信,但希望大家可以試著多充實自己一點,不管是看書、看電影、看演出都可以,如果只是想著當演員,但缺乏自己的生活、故事或積累會滿可惜的。
另外是建議要有「 #第二件事情」做,不要想著只能做演員的工作,當然這個嚮往很完美,但如果你可以知道更多不一樣的人和生活,你的表演可能會更豐富。
我曾經問過我一個學生:你喜歡看書嗎?他說他不喜歡,而且生活條件也不需要他去打工什麼的,但我自己觀察下來覺得這對他的表演想像空間其實滿侷限的,與劇本角色工作時也常常沒有著力點。我常在想身為一個演員,不用整個人生都只想著只做表演,表演的當下很專心就好,你可以擁有一個你真正喜歡、願意鑽研的第二專長。什麼都可以,包括運動、文學,甚至在劇場兼任其他行政、技術職位也可以,我覺得這很重要。要有競爭力,不光是想要競爭的心。
我只能說演戲不是一條多神聖的路,甚至也會提倡人人都應該學表演。 #你會知道自己的空間,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空間,這樣你在捷運上才不會一直無意識的撞別人。
對於想新創劇團的朋友,建議是可以先做功課以及釐清真正的目標、方向是什麼。創團之後你面臨非常多繁瑣的行政事務,如果有可以共同分擔的夥伴,比如說成員們都有劇場的不同專長、能在一個製作中好好分工,會是很不錯的。也建議先跟有經驗的團隊討論合作的可能,因為有時候你想創團是因為想做自己的新製作,但相較之下行政事務的工作量真的會非常大。也許這種情況去找一個營運中的劇團合作會是不錯的選擇,像我們劇團目前也是滿開放洽談的。
話雖如此,當初我們成立娩娩工作室也不是為了什麼很遠大的目標,只是想和喜歡的朋友們一起做自己喜歡的、未來會感到驕傲的戲而已,走一走就到現在了。
𓏧𓏧𓏧𓏧𓏧 ⛟
玟君提到,透過表演去看見自己和他人之間的距離與界線,真的是好重要的觀察啊。而作為一個團長或是一個表演者,自己在演出之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同樣非常值得深思。
我們會持續曝光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對劇場與生活的 #真情告白,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創作者們互相加油打氣;或是echo你覺得最有感的部分吧 ♡
(賴玟君照片攝影:廖原慶)
(感謝 #國藝會 贊助環境平台方案)
可能是 1 人和文字的圖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