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𓏧𓏧𓏧𓏧 劇場生存者手冊:吳修和 𓏧𓏧𓏧𓏧⛟
「如果可以找到更積極的方式去參與一個製作,也許會比較不覺得乏味,也更容易從這份工作得到成就感。」—— 吳修和
#劇場生存者手冊 系列文章,由 #慢島劇團 邀請劇場編劇、製作、導演綜合身分的 #陳雅柔,對劇場人進行專題訪問,深入討論劇場工作者在經濟壓力下 #如何平衡現實與夢想。藉由分享生存之道和面對困境的經驗,提供年輕劇場工作者實用建議。
(( 系列專題文會在慢島劇團臉書以及部落格發布,也可以在牯嶺街小劇場社群媒體、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嚷嚷社等平台看到喔!))
⌑ ⌑ ⌑ —— ⌑ ⌑ ⌑ —— ⌑ ⌑ ⌑ —— ⌑ ⌑ ⌑
┎━━━━━━━━━━┒
⛟ 吳修和の個人小檔案 ⛟
┖━━━━━━━━━━┚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舞台設計。
曾與黑門山上的劇團、一元布偶劇團、空集合創作體、再拒劇團、栢優座、魚蹦興業、戲偶子劇團、動見体、笑太夫漫才集團(達康.come)、窮劇場、足跡劇團(澳門)、夾腳拖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再現劇團、楊景翔演劇團、自由擊、Be劇團、A劇團、演摩莎劇團、飛人集社、說話的狗表演平台、臺北海鷗劇場、三缺一劇團等劇團合作。
並參與過上海國際小劇場戲劇節、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澳門藝術節、印度Ashirwad國際戲劇節、飛人集社超親密小戲節等。
現為自由的劇場工作者,主要從事舞台設計與道具製作等相關工作。
▍二十多歲到現在的生涯狀況
我是普通高中畢業,大學本來想念美術系,但後來誤打誤撞進了臺北藝術大學劇設系,主修舞台設計。大一暑假就開始出來業界打工,佈景工廠和技術與設計的案子都接;延畢的兩年間開始以接劇場技術人員的工作為主。因為爸媽年紀比較大,畢業之後並沒有考慮過出國進修的可能。
入行一開始接到的幾乎都是技術工作,後來當兵退伍之後,相近年齡的導演們開始比較有能力做自己的製作,於是我也開始有舞台設計的工作機會,後來以設計為重。當時合作過的創作者包括黃緣文、魚蹦興業、吳易蓁、鄭智文、九歌兒童劇團、如果兒童劇團、黑門山上的劇團、一元布偶劇團等,當時不會挑案子,能接就盡量接。
其實當crew那段生涯滿有趣的,可以看到不同的團的風格、不同的頭怎麼帶人,感覺可以學東西;作設計的話如果不自己主動一點,接觸的人事物反而比較少。
▍一個月的開銷包括哪些?如何生存呢?
我一直都是住家裡,其實覺得自己算是幸運的,也感謝公務員退休的爸媽過去幫/逼我做的一些投資規劃,還有他們的退休金可用。目前我一個月的開銷大約是三萬元,包括生活基本開支、水電瓦斯、健保、跟著家人投資的基金,當然也包括休閒娛樂等支出;另外每個月還有房貸三萬元。
▍是否有其他副業或經濟來源呢?
我除了舞台設計之外的其他經濟來源,也幾乎都是相關的工作,會接技術人員、TD、影視美術執行、佈景製作、攝影陳設、道具或cube製作、空間維護保養之類的工作;偶爾也會受邀劇場相關講座或社團教學。大概是像這樣副業跟主業完全綁在一起的狀態。
▍以接案工作者的狀態,一年大概接幾個案子可以平衡收支呢?
最狂的那年是一年十幾齣,但現在回想起來是有錢也沒命花的感覺,可能以前體力比較好吧。目前基本上還是能接就接,大概一年新舊製作加起來8-9檔。
▍是否有過轉行的念頭?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況?
也是有想要體驗別種生活就到網路書店打工,但一天就被炒魷魚了。因為那個工作是包裝,我包得太精美了,人家要的是速度。後來就再也沒有找過其他工作。
因為常常覺得忙過頭,尤其是幾檔演出時間太相近的時候,會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品質在哪裡。有一個對生活的嚮往是開一間玩具店,或者舊書攤,也許可以過步調比較慢、比較舒服的生活,但那也都是不賺錢的行業,想想而已。
不過未來是有考慮出些詩集的可能?
▍你覺得至今還未離開劇場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因為還是滿愛做這件事的,跟很多滿處得來的人們一起創作。面對作品的發想期、創作期,到設計成型、進劇場的這些時候真的還是滿喜歡的。在進場過程中,看到自己的設計被搭出來、和其他創作夥伴互相了解、空間被導演好好的或甚至出乎意料的使用,像這樣的時刻。
當然製圖、修改設計、議價之類的時候很痛苦,但是有很多美好的事情讓我留在這個位置。
▍如果你可以重新選擇,是否還是會選擇成為劇場工作者?
我想我應該還是會選擇唸劇設系,繼續做劇場。
▍如果回到剛進劇場工作之際,你會多做什麼其他準備嗎?
大學的時候,因為很喜歡執行演出,很多時間都泡在學校的T305實驗劇場跟學長姐的劇組製作進場,當然也因此有很多練習的機會,但反而自己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不夠,甚至想起來覺得有點浪費系上資源和老師們的課程。如果當時多花點時間在系上的課業,或者儘早讓自己去精進像電腦繪圖、Auto Cad的技術就好了。
可能也會考慮趁當時爸媽更年輕的時候,一畢業就出國進修看看。
以及會想多投資自己工作上的工具吧,像電動螺絲起子之類的,好用的專業工具真的會讓人省下很多力氣和時間,也會因為自帶工具而增加接案的價值。另外如果有高空作業、水電、通訊技術相關的證照,其實都會是未來很值得的工作資本。
如果再回到更早的時候,我可能會想要再努力這些部分。
▍ 你有什麼建議要給正要開始劇場接案工作的朋友?
想建議去找到你自己在一個演出當中, #自己真正覺得好玩的事情,以及 #主動去發覺整個演出是怎麼發生的。因為這幾年自己觀察下來,會覺得一些年輕朋友在進劇場期間參與感比較低,好像對演出本身沒什麼興趣。當然和以前不一樣的是,過去做技術的時薪算下來是比外面打工高一些的,但這幾年人力時段費已經被基本時薪追上了,技術工作變成工時長、收入也不夠理想的選擇,可能這個也有影響。但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會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很多時候是有機會從看似空閒的時刻學到東西的,如果可以找到更積極的方式去參與一個製作,也許會比較不覺得乏味,也更容易從這份工作得到成就感。
#不要吝嗇去學第二專長,或從本業延伸的第二專長也很好。像我有學弟妹畢業之後轉行從事室內設計、展場設計或建築燈光,如果可以持續精進學習和接觸其他領域會很棒。
以及如果有能力的話,及早開始投資吧。我自己是五年前才開始的,雖然也還沒有很透徹了解,還是建議大家都可以越早開始越好。
另一方面我覺得學會 #溝通跟表達 很重要。雖然現在劇場的工作環境、氛圍比較健康了,但比如說遇到很難搞的藝術家,和工作上不合理的狀況, #心理要夠強壯,讓自己能夠適當的求助。現在也有工會可以提供協助了,建議要去主動學習工作權益的相關知識,未來遇到狀況的時候比較知道怎麼保護自己。
雖然講了滿多得要防範狀況發生的提醒,我同時也覺得重要的是,在劇場還是要願意 #把心打開。要能夠去溝通、傾聽彼此創作的意圖和需求,每次製作的共同目標是什麼、整個團隊要共同完成的是什麼,或是知道別人正在進行的事情和如何即時互相支援等等。不管是為了工作上的成功,或者人際關係的和諧,請 #保持開放的心吧。
𓏧𓏧𓏧𓏧𓏧 ⛟
謝謝修和和我們分享他的工作心法,既真誠也無比受用。保持一顆開放的心,無論是在劇場工作,或是回到個人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呢。
我們會持續曝光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對劇場與生活的 #真情告白,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創作者們互相加油打氣;或是echo你覺得最有感的部分吧 ♡
(吳修和照片攝影:曹瑜)
(感謝 #國藝會 贊助環境平台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