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𓏧𓏧𓏧𓏧 劇場生存者手冊:吳季娟 𓏧𓏧𓏧𓏧⛟
「那種群體共識帶給我很深刻的感覺,每一次進劇場的時刻都是。」—— 吳季娟
#劇場生存者手冊 系列文章,由慢島劇團邀請劇場編劇、製作、導演綜合身分的 #陳雅柔,對劇場人進行專題訪問,深入討論劇場工作者在經濟壓力下 #如何平衡現實與夢想。藉由分享生存之道和面對困境的經驗,提供年輕劇場工作者實用建議。
(( 系列專題文會在慢島劇團臉書以及部落格發布,也可以在牯嶺街小劇場社群媒體、葫蘆樂園:劇場發聲報、嚷嚷社等平台看到喔!))
⌑ ⌑ ⌑ —— ⌑ ⌑ ⌑ —— ⌑ ⌑ ⌑ —— ⌑ ⌑ ⌑
┎━━━━━━━━━━┒
⛟ 吳季娟の個人小檔案 ⛟
┖━━━━━━━━━━┚
嘉義人。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現改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修編劇。2002年開始,前後曾任職北藝大戲劇系演出行政助教及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經理13年。現為劇場獨立製作人,擅長演出製作整合,專注表演藝術製作規劃與策展。以陪伴為前提,近年與不同藝術家與團隊合作,並嘗試各種表演藝術展演跨界合作可能性,以策展製作身份參與各類型藝術活動規劃與執行。
▍二十多歲到現在的生涯狀況
我2000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現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編劇。畢業後的那兩年都在接案,包括劇場製作案、雜誌編輯、網站編輯等。當時被系上助教問要不要回戲劇系當助教,就回學校接了這個職位。我在北藝大擔任助教職將近13、14年,一開始在戲劇系,後來轉任到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直到2014年才離開學校。
其實最早我從幼稚園小班就一直在舞蹈社跳舞,也一直像現在胖胖的;後來到國中考舞蹈班沒考上,才知道原來舞蹈科班對學生的身型有一定的標準,在那之前 #我只是很享受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跳舞的感覺。後來一直到高中同儕說要去考舞蹈系,他們告訴我聽說戲劇系也會用到舞蹈,但沒有那麼嚴格,於是我才報考戲劇系,成為了戲劇系科班生;也由於從小對書寫的長久習慣,包括作文、日記、徵文等等,造就後來主修編劇的可能。
我原先是熱愛表演的,但大二那年我發現自己罹患椎間盤突出,也受傷好幾次,在那個情況下實在很難繼續修表演課。後來在系上擔任汪其楣老師學製的助理,也幫許多系上演出擔任舞監或製作,因此 #認識了劇場分工的許多面貌,體認到就算自己不表演,依舊能夠為劇組、為創作者做很多事。
我自己是嘉義人,就學期間我也有在寒暑假回嘉義的雲嘉電台實習,協助他們規劃兒童廣播營隊、寫廣播劇,從中稍微有了廣告、宣傳波段的概念。
在北藝風待了8-9年,除了承辦關渡藝術節之外,當時文建會有針對青年就業率走低的補助,育成中心也因此有資源進行這個長期計畫,所以我主要也在輔導以校友為主的團隊成立公司或演藝團體。當時曾經參與輔導專案的團隊包括印花樂、阮劇團、周東彥的狠劇場、達康.come、舞蹈生態系等等。團隊的輔導期間有許多課程,包括團務營運、行銷宣傳等,我也像是跟著大家一起上課、學習,並在這段期間媒合團隊和一些大型藝術節合作,發展了一些合作的默契,有部分也延續到現在。
2014年離開北藝風之後,和夥伴一起成立了「藝外創意有限公司」,主要以製作、統籌、策劃角度去整合資源及執行製作層面的事務,希望成為合作的藝文團隊的行政後盾。
從2015年受嘉義文化局委託做嘉義市戲劇節;2016年受廣藝基金會委託執行臺灣科技藝術節;以及與兩廳院、白晝之夜、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大型藝術節的合作,為後續我們與各單位的合作逐漸打下基礎,也讓我大致了解我的團隊去執行大型城市藝術節慶會是什麼狀態。
2020年與策展人林昆穎合作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之後,2021年我們受花蓮文化局委託去經營花蓮日出基地,策劃執行每年度的工作坊、週末演出等營運內容,因為是長期計畫且幾乎每週末都有活動,至今我的一半工作時間會需要待在花蓮、一半在台北。
老實說,一直到2024年參與巴黎文化奧運的策劃與製作行政統籌之後,面對這麼大的任務與責任,我才真正覺得,自己終於瞭解這是可以讓自己兼具理想與實務面持續穩定的一份工作 —— #我了解我的能力和武器是什麼了、這種感覺。
▍一個月的開銷包括哪些?如何生存呢?
我在工作期間的餐費、交通費都歸在公司的公帳,其他開支包括吃飯、2萬元的房租、貓咪照顧、通訊費等等,也早就打定主意沒有要成立家庭或買房。我在擔任助教時期的月薪大約是42,000元到45,000元左右,其實到10年後的現在也差不多。
▍是否有其他副業或經濟來源呢?
公司承辦業務之外,我偶爾會有兼課、演講、評審出席費等收入。其他目前是沒有別的副業。
▍以接案工作者的狀態,一年大概接幾個案子可以平衡收支呢?
以公司看的話,一年我們大約接2-3個大型藝術節的案子是可以養活我自己的,也會接合作夥伴的製作案,但我的目標是也要養活公司的其他夥伴。承辦大型計畫的好處是長期規劃下來,比較不用擔心金流,這直接影響了所有夥伴的固定收入,但其實偶爾我也會需要支出自己的存款來給公司周轉。
▍是否有過轉行的念頭?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況?
我記得在2014年和周東彥團隊到北京演出,當時器材出了問題,但基於主辦單位需求仍然得要照演。在散場時我在觀眾出口和大家招呼感謝以及提供補償措施,某一場有一位上海策展人到我面前指責說我毀了我的藝術家。
那時候讓我覺得很愧疚,覺得自己沒有做出好的判斷,或甚至其實無法處理那樣的狀況,有想過是不是自己不適合做製作、該不該放棄;但後來也是因為有了這次的經驗,讓我學習到在大型藝術節面臨狀況時該如何反應與面對。
▍你覺得至今還未離開劇場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呀。
從小時候跟著舞蹈社跳舞開始,我其實就很喜歡那種 #所有人在舞台上一起完成某件事情、目標 —— 那種 #群體共識 帶給我很深刻的感覺,每一次進劇場的時刻都是。
雖然自己無法上台演出,但可以幫助別人完成作品真的讓我很開心。到現在我48歲了,我依然可以為了找到方式驗票驗得很快、訂到大家都喜歡並且在預算內的便當、整理完一個預算表、什麼事情省了一千塊等等事情而開心。就算是很拮据的案子,如果可以為大家想到一個解套方式,我依然會因此得到快樂。
▍如果你可以重新選擇,是否還是會選擇成為劇場工作者?
還是會呀。如果各種條件允許的話,我還是想表演。
或者如果我從事別的行業,我想我應該也是擔任差不多擔任統籌、執行、協助的角色。
▍如果回到剛進劇場工作之際,你會多做什麼其他準備嗎?
我會覺得大學的時候應該要更 #增進語言的技能。英文的話,我自己是「聽」沒問題,但「說」到目前仍然有一些障礙,雖然目前國際共製的節目在工作上還可以。我在那時候只有地球村可以進修,如果那時候可以下定決心持續上英文課就更好了。
▍ 你有什麼建議要給正要開始劇場接案工作的朋友?
我會建議不要放棄學習,要去 #擁抱好奇心。很多時候我們在製作中會面臨一些變化,要讓自己有彈性去應對這些狀況。 #讓自己永遠維持學習的慾望,有時候就算A路徑受阻了,B路徑依然可以解決事情。
不要對自己的想像侷限,你可以有很多賺錢的管道。以我自己為例子,在接很多案子的時候,其實想想去支援活動公司也沒問題。可能我自己對於工作是很樂觀的吧,比我對自己的人生樂觀。我對工作都是先做再說,對於所有老天安排的局面,我在這裡(或你在這裡),我想都有一定的原因。
另外我自己觀察下來,覺得很多人被綁在時間裡,希望大家還是可以活出schedule以外的人生。以現在劇場的工作習慣,其實有很多零碎的時間可以應用,建議大家不要被schedule侷限了。
𓏧𓏧𓏧𓏧𓏧 ⛟
舞臺上並不只有表演者。一場演出的完備,是由許多不同的支持鋪墊起。想謝謝每一位一起成就一場演出的人!
我們會持續曝光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對劇場與生活的 #真情告白,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和創作者們互相加油打氣;或是echo你覺得最有感的部分吧 ♡
(吳季娟照片攝影:劉千鈺)
(感謝 #國藝會 贊助環境平台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