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慢島劇團 卡拉ok實境喜劇 “月孃” 相關媒體評論

表演藝術雜誌   20111月號



Big issue  大誌 12月刊



                              中國時報 2010/12/3


破報  2010/12/312/12





以變態劇場溫慰反常人生──春琴與月孃
聯合報╱鴻鴻
2011.01.09 03:42 am

 成功的跨文化劇場,不僅是不同表演觀念的撞擊、鎔鑄,更重要的是能夠藉異質的眼光,見人所習而不見的事物。近來兩齣結合東西的好戲,異曲同工地驗證了這一點。
由英國合拍劇團的導演與設計群,和日本演員及作曲家合作的「春琴」,讓國家劇院座無虛席。這齣戲改編自谷崎潤一郎的小說名作,原著曾多次由日本導演拍成電影,但這次的劇場版,卻最能大膽呈現故事中壓抑隱諱的施虐與被虐關係。採取人/偶同台的日本傳統文樂演出形式,強調「戲中戲」的儀式化疏離扮演,讓觀眾得以靜觀角度透視情節肌理;同時還穿插一名配音員的愛情困境,在情節上對照了傳統與現代、戲劇與現實。
養尊處優的春琴因目盲而又自卑又自傲,不願下嫁生活與情感依託的僕人佐助。階級分野成了兩人畢生無法跨越的鴻溝,虐與被虐也成為兩人互動的幸福模式。
現代的配音員因為到NHK為這部小說擔任旁白,而開始較能坦然面對自卑的姊弟戀情結。階級與年齡差距,這些在民主時代依然能引起小報八卦、大眾物議的情節,很容易被一個壓抑的社會視為變態。然而如能面對生命真相,當理解常態只是偽裝,變態才是常態。「春琴」演出最後援引谷崎另一著作「陰翳禮讚」,聲稱黑暗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從這個觀點出發,始能理解春琴中變態卻真摯的情感,為何如此迷人。
「春琴」演出的形式看似簡樸:以幾個榻榻米的排列組合為舞台,以木棍劃地的聲響模擬門開門關以界定空間,以書頁抖動模擬飛鳥。然而,這些設計事實上極其複雜精密。
例如以偶演出春琴的童年,以人模擬偶演出她的青春時期,而操偶人則接替扮演年長的春琴,讓這個角色有了彷彿回顧的角度。連敘事者也至少有三位──年老的佐助、旁白配音員、及一旁振筆疾書的谷崎潤一郎。
扮演谷崎的演員兼飾求愛不成反生怨怒的利太郎,更暗示作者對這樣一位可望不可及的女子的戀慕情愫。加上無聲移動升降的背幕,如內心惘夢的影像,對比結尾暴力地入侵的外界強光擾攘,這迷濛幽暗的春琴世界,顯得格外值得玩味與神往。
「春琴」可說是西方導演與東方故事與形式相遇的善果。另一佳例,是同一時間由美籍導演陳里丹與台灣慢島劇團合作的「月孃」,雖然規模小得多,卻也結合台灣的民間娛樂(卡拉OK)演出一段夠八卦、也夠反常的人生。
該劇別出心裁地,選在寧夏夜市一座舊式卡拉OK店搬演,與故事場景密合無間。店裡三個女人的愛恨情仇,大談老少戀、同性戀、殺夫戲碼、綁架情節、手帕情誼、還有認子親情戲,一整個八點檔情節,透過各種類型的歌曲、過癮叫絕的歌詞,竟仍能俗辣有力地迸射火花。
整齣戲能俗到底卻不流俗,原因在於導演與表演:四女一男時而細膩投入、時而跳脫暢歌的演出,讓形式活潑而不耽溺傷感。更重要的是劇本的視角,對於所有「變態」一視同仁地坦然以對,甚至不懷谷崎先判定為「黑暗」再回身擁抱的價值掙扎。
一個太容易隨八卦與爆料起舞的社會,往往用嫉妒的眼光,傷害那些勇敢追求獨特慾望的自由人,來彌補自己膽怯又不甘的心。帶我們正視每個人心中陰翳的劇場,於是顯得何其可貴而必要。
(作者為作家、劇場導演及劇評人